博士后流动站

 

本室招收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北京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包括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3个二级学科,是北京工业大学“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建造了近5000m2的能源楼,学校先后投入学科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购置了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本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2000年3月,获准热能工程二级博士授权点。拥有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01年,本学科依托重大项目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招收项目博士后,已培养2名项目博士后科研人员,积累了博士后管理经验。
     经过“九五”和“十五”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形成了先进环境能源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强化传热理论与工程应用、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环保节能技术和车辆动力系统节能净化与控制四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2001年3月,北京工业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了“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年,又与清华大学联合申请并获准了“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首批批准的50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本学科以能源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立足于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北京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面向北京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大力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强调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努力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由于在建筑节能领域所取得的成绩,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被建设部列为五个建筑节能技术支持大学之一,“十一五”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的参与单位,同时也是北京市和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城市级示范的技术支持单位。
    在学校“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于开拓创新的学术队伍,构筑了较为完整、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学科平台,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在射流冲击、微通道射流、结霜与凝固传热现象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1995年在著名的《传热学进展》(英文)中撰写了“单相射流冲击传热”一章,2002年被邀请在第12届国际传热大会上做主旨报告,马重芳教授有关射流冲击方面的论文被引用上百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了熔融盐高温传热蓄热、燃料电池、微型能量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产业化方面,先后开发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风道清洗、微型热泵、抗垢杀菌、超音速天然气净化分离装置、光导管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和设备,为故宫制作的清明上河图高科技展柜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与了“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获北京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奥组委起草了《奥运工程环保指南??建筑节能》,参与完成了对北京奥运场馆环境影响评估,提出和制定了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2003)、《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04)和《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2-2003)三项国家标准。该学科承担了诸如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也承担了中德科技合作、日本大金等4项国际合作项目。“十五”期间本学科累计到校经费近320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600多万元。
     马重芳教授现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传热传质分会主席。2005年,刘中良教授入选2006年度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06年,范伯元带领的汽车环保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团队获得2007年度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支持。该学科先后有3名教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先后有3人获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近年来,本学科特别注意加强并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北京工业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先后争取到4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了5次特邀报告,参加国际会议几十人次,主办国际会议3次。2006年以美国国务卿赖司科技顾问Dr. G. Atkinson为首的8人代表团参观我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工业大学重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经费用于博士后公寓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凡不随博士后流动的博士后配偶给予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00元(一年2400元)。提供博士后公寓一室一厅的住房,由学校负责进行房屋装修并配备部分家具以及厨房和浴室的基本设施。